• 顏色轉換:
  • 字型大小:
  • A
  • A
  • A

宋碧琪:「逢雨必浸」持續 治水工程「聊勝於無」


發佈日期:2021/06/03
  • 分享至:

本澳地處低窪地區,尤其是內港等地區更是處於低位,居民在颱風期常受水浸困擾。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道路水浸問題,並配合《五年規劃》,將統籌治理道路水浸作為民心工程之一。天鴿風災後,為降低自然災害引發的社會風險,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特區政府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以加強城市韌性,加快推進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早前,亦在本年風暴潮前完成下水道清淤工作,並完成內港北雨水泵站涵渠啟用測試,在近期黑色暴雨期間,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多處地區道路水浸情況依舊嚴重,且範圍更廣,青州、渡船街等亦受水浸,政府需對排洪工程效用進行更好的可行性評估及統籌,以穩定提升排水效率。

6月1日暴雨水浸問題-2.jpg


特區政府早前提出建設一系列的防洪基建,配合渠務網絡清理以加強防災減災能力,目前,投入的七項治水工程進展緩慢,且對防災排澇缺乏多元規劃,難以形成有效的排洪體系,即使已加強渠道疏通,但仍在起步階段,現時仍是有雨必浸。水患對本澳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經濟,尤其是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政府應加快建設防洪基建,積極融入國家防洪建設,並推進構建多元防洪體系,為本澳社會發展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6月1日暴雨水浸問題-1.jpg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是次黑色暴雨亦刷新歷年本澳最高當日雨量,當局雖在風雨季前已提早處理各項工作,但本澳在無天文潮的情況下仍然出現大面積水浸,不少中小企遭受不同程度損失,可見前期工作評估應對機制仍未完善,以致造價過億的防災工程處理效率過低,僅是“聊勝於無”的狀態。對此政府有何措施正確評估本澳治水強度,以降低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未來,政府會否考慮加強災前預防工作,減輕災害風險,應對即將到來的風暴潮,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本澳“有雨必浸”情況維持多時。地下渠道亦因時代久遠,未有合理規劃,導致排水不暢,即使清除淤泥,極易因建設缺陷而導致管道堵塞,難以提升排澇能力。而七項防災工程目前僅有兩項工程展開,其餘仍在研究階段,一段時間內,本澳仍靠較為傳統的治理模式防止水浸,政府有否詳細的短中期計劃,以點對點方式優化水浸黑點,逐步完善外防內通的防洪網絡,最大限度減少水浸影響?


6月1日暴雨水浸問題-3.jpg


3.防洪工程作為城市設施的重要部分,內地各城市已成立應急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以統籌管理城市的防災救災工作以及防災基建等工作,不斷提升防災能力,以更好的規劃構建城市的災害防禦體系。本澳現時設有民防中心、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機制等部門對災害進行不同的應急處理,但總體上缺乏統一專業的組織管理,難以總體提升本澳的防災救災能力。政府有否考慮設立相應的管理機關,以加強系統治理,全面統籌管理本澳的防災救災事務?




 
瀏覽次數:425

訂閱會訊
回最頂